你的位置:菲律宾九游会集团百度百科 > 新闻动态 >

猫猫叼回家两种新病毒,主人欣然接受,速发两篇论文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9-23 01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  • 最近微信改版,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,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⭐️ 哦~

    △ 来源:John Lednicky

    研究过程中没有任何小猫或人类受到伤害,其他动物就不一定了。

    许多养猫人都收到过自家小猫的礼物,根据房屋内的生态系统,以及小猫的个性爱好,这些礼物可以是树枝、小玩具、拖鞋、深棕色双马尾甲虫等等。

    不过,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只叫“佩佩”(Pepper)的黑猫与众不同——他给主人叼回了两篇论文。

    “论文”的最初形态是一只死老鼠,准确来说,是一种美国南方野生的白足鼠(Peromyscus gossypinus)。

    2024年5月一个温暖的日子,Pepper回到他位于美国盖恩斯维尔的家,把这只死老鼠扔到了门口的地垫上。

    Pepper的主人名叫约翰·莱德尼基(John Lednicky),他也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病毒学家。

    当时,莱德尼基的团队正尝试从不同媒介生物中寻找鹿痘病毒(mule deerpox),以监测佛罗里达州鹿痘病毒的传播情况。因此,他冷静地收起了Pepper的猎物,将内脏冷冻切片,送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检测。

    莱德尼基的团队并没有检测到鹿痘病毒,但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Jeilongvirus病毒。

    △ 有的小猫咪会猎来工牌申请上班(来源:二七)

    Jeilongvirus属于副黏病毒科,我们熟悉的呼吸道合胞病毒、麻疹病毒、副流感病毒等都属于该病毒科。

    相比之下,Jeilongvirus对人类来说相对安全,目前对于这个属病毒的研究显示,其自然宿主仅限于小型哺乳动物,如蝙蝠、啮齿类动物和猫科动物。

    而这次从白足鼠体内检测到的病毒毒株,与以往发现的Jeilongvirus都不同,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盖恩斯维尔啮齿类Jeilong病毒1型(GRJV1)。

    初步研究表明,在细胞实验中,GRJV1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,其中也包括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细胞。(能够感染细胞并不意味着这种病毒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感染人类)

    “这表明它的宿主可能更加广泛,并且具有潜在的跨物种传播风险。”他们在一篇发表于《病原体》(Pathogens)的论文中写道。

    01

    第二只猎物

    有了这次经历,当莱德尼基第二次从Pepper带回的猎物身上检测到新的病毒毒株,并再次发表了论文,似乎就没那么让人意外了。

    这次,Pepper抓住的是一只鼩鼱。鼩鼱长得也有些像老鼠(但演化上和老鼠的亲缘关系并不近),只是体型更小,鼻头更尖。

    莱德尼基和团队再次重复了一遍病毒检测流程,这次他们鉴定出了一种新型的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毒株(MRV)。

    △ 来源:Unsplash

    MRV广泛存在于各种哺乳动物体内,目前已经在人类、白尾鹿和蝙蝠等许多哺乳动物体内检测到了这种病毒。

    但MRV对人类的影响并不明确——它名字里的“孤”就取自“孤儿病毒”的意思,这是因为在刚发现MRV的时候,没有发现它会导致任何疾病或症状。

    不过近年来,有少数研究发现,从儿童脑膜炎和患坏死性脑病的患儿体内检测到了MRV,还有一项研究提出MRV或许与乳糜泻(一种自身免疫性肠道炎症)有关。

    最近,研究团队在《微生物学资源公告》(Microbiology Resource Announcements)上,公布了他们发现的MRV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,并将该病毒毒株命名为“盖恩斯维尔鼩鼱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3型UF-1株”。

    “无需过度担忧,”这篇论文的主要作者、正在佛罗里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埃米莉·德鲁特(Emily DeRuyter)在接受该大学新闻部门采访时说道,“我们原本并未预料到会发现这类病毒,这一发现让我们意识到,有许多未知病毒在与人密切接触的动物间传播……事实上,如果我们持续开展研究,必将发现更多新病毒。”

    △ 来源:John Lednicky

    莱德尼基在接受佛罗里达大学新闻部门采访时也表示,发现新病毒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让人意外的事情:“我不是第一个说这话的人,但本质上来说,只要你找,你就会有所发现——这就是我们不断发现新病毒的原因。”

    接下来,他的团队希望进一步展开血清学和免疫学研究,以了解新发现的毒株对人类、野生动物及宠物可能构成的威胁。

    02

    科学养猫

    好消息是,至少到目前为止,Pepper和他的主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生病的迹象,现在Pepper还在继续自己定期的野外冒险。

    但这也提醒着散养家猫可能带来的生态和健康风险。

    △ 来源:Unsplash

    作为凶猛的猎手,散养猫会对城市内野生的小型动物带来巨大威胁。

    2020年一项针对澳大利亚散养家猫的研究显示,平均每只散养的家猫每年会杀害186只爬行动物、鸟类和哺乳动物。

    而莱德尼基的新研究也提示,散养行为也可能会打开一个新的途径,让原本难以与人接触的病原体,通过散养猫的捕猎行为传染给人类。

    Pepper的故事是一段科学佳话,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。

    但透过这只小黑猫,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,宠物主人的每一个决定,都与更广阔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健康息息相关。

 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环球科学”(id:huanqiukexue)

    撰文:二七|审校:clefable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[1] https://journals.asm.org/doi/10.1128/mra.00219-25

    [2] https://www.mdpi.com/2076-0817/13/10/831#B19-pathogens-13-00831

    [3] https://www.sciencealert.com/adorable-cat-helps-scientists-discover-new-virus-for-second-time

    [4] https://ufhealth.org/news/2025/scientists-cat-contributes-to-second-discovery-of-new-virus

    [5] https://ufhealth.org/news/2024/uf-scientists-discover-first-jeilongvirus-in-the-u-s-thanks-to-a-cat